切实解决老百姓殡葬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

要做好祭扫高峰期应对工作,通过人员车辆承载力评估及管理、完善疏散路线和引导标识、安排接驳车辆、开辟临时停车场地、限制明火使用等方式,加强人员车辆疏导和火源管控,确保不发生拥堵踩踏、火灾等安全事故。

通知指出,各地要切实解决老百姓殡葬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一要重点看专项排查整治全覆盖情况,继续紧盯排查没有全覆盖的部分地区和殡葬服务机构,督促其围绕重点整治问题深入排查整改,确保排查整治对象全覆盖。

二要重点看问题清单和整治台账建立情况,继续紧盯容易遗漏的问题,确保排查无死角,并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

三要重点看立行立改情况,继续紧盯专项整治期间殡葬服务机构所列整改事项完成情况,对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要防止推诿拖延、边改边犯,在今年清明节期间要逐项“销号”、整改到位。

四要重点看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理情况,继续紧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墓位出售(租)价格欺诈、垄断牟取暴利,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丧葬用品销售违规经营、乱收费等突出问题,凡是依法处理不到位的,要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加大打击惩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制止顶风违法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行为。

五要重点看长效机制建立运行情况,继续紧盯短期内确实难以解决的普遍性问题,组织力量加强研究,推动当地党委和政府从制度机制上予以解决。

六要重点看“回头看”中发现的新苗头新问题,继续紧盯已建立的长效机制未发挥作用情况,依据不同情况进行完善,真正把新苗头新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没有开展“回头看”的、整治工作走过场造成乱象反弹回潮的、因同一具体问题久拖不决等情况多次被曝光举报的,要责成当地严肃处理,并进行通报约谈,加大督促整改力度。

此外,通知还指出,各地要积极推进文明、低碳、安全祭扫。提倡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网络祭扫、踏青遥祭等方式缅怀故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祭扫专门区域或者共祭区域,开展集体共祭、社区共祭等追思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缅怀先烈、孝亲感恩、生命教育等活动,厚植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执行当地文明殡葬方面的法规政策,依法进行祭扫活动管理,抵制迷信行为和低俗祭祀用品。

通知称,各地要充分用好清明期间安葬的习俗,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积极组织开展骨灰海葬、树葬等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活动,举行庄严肃穆的安葬仪式,推广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等环保用品,制定实施激励奖补政策,鼓励引导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加快推进殡葬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丧祭之礼自古以来在礼乐文明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古代先贤心目中,丧礼、祭礼等安顿死亡的礼仪比其他处理日常生活的礼仪更为重要。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甚至将重视祭丧之礼视为道德涵养最重要的手段。

死亡是人生大事,是亲人的生离死别,因此丧礼是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形式。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区反复发生严重伤害逝者尊严和生者感情的事件,如河南周口平坟、江西上饶强制集中销毁五千口棺材,以及时有所闻的强行起棺焚棺等。

有学者认为,现行相关规定注重了经济考量,而在人文关怀上有所遗漏;仅具有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上有所缺乏;对于“丧葬”这一重要人生礼仪的价值意义缺乏认知与表达。

时下恰逢国家《殡葬管理条例》面临修订的大背景,多位关注这一话题的相关领域学者与专家就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投书“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中华传统丧礼中的人文关怀和当代价值、目前殡葬业管理的理念误区、殡葬服务业应如何彰显人的尊严、海外华人在中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与转化方面的经验等方面进行研讨。

2018年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笔者有幸与会。由于多年厕身殡葬改革研究,笔者发现,很少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积极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特别是知名学者,更是少之又少。个中原因有很多,传统的对丧葬事务的忌讳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也便如此,对于当下的殡葬改革而言,学术界基本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自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召开首届尼山礼乐文明论坛关注并讨论中国的殡葬改革开始,这已是该研究室第二次组织专门会议。会议筹办人赵法生研究员在会上更是谈到,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值《殡葬管理条例》修订之际,因此学界自不能作壁上观、等闲视之。相关学者这一关注现实的强烈“入世”精神,已足够引起人们的敬意。

这次会议与去年的尼山礼乐文明论坛一脉相承的是,与会学者对儒家传统丧葬礼仪价值的强调及其当代价值的阐发。传统丧礼和当代改革,可说是这次会议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会上学者指出正是传统丧礼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日常伦理教化的功能,同时也使中华传统礼乐文明绵延不绝。此外,这次会议也达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除了个别学者仍坚持要回归古礼外,多数学者认为传统的丧葬礼仪在当代礼乐文明的构建中一定要“因革损益”。相对于去年的尼山论坛来说,这显然是一个进步,也是会议的重要收获之一。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近代社会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传统”成为了现代化的一大包袱,遭到批判乃至扬弃。这一鄙弃“传统”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并与国家领导人带头倡导火葬具有密切的关联。为了改变国家经济上“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尽可能地将有限的物质财富和所有的人力资源集中于现代化建设,新生的国家政权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组织等形式在现实层面着意清除宗族、家族等小共同体障碍,将民众统一纳入国家这一大共同体之中。与此相对应的是,个人的价值已不再体现于光宗耀祖和延续家族血脉,而是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上。这反映在丧葬活动中就是要一切从简、节俭至上,并在殡葬礼仪上实现从传统丧礼向以召开追悼会为主的现代追悼仪式的转化。换句话说,丧葬活动中原有的对家族、宗教的文化认同,逐渐被国家认同所取代。客观地讲,这种制度设计,并不是没有意义。

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制度解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勃兴,民众逐渐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在国家对个人事务的影响力逐渐退缩的情形下,丧葬活动向传统回归也就成为了逻辑之中的事情。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界定人生的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元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政府部门还在坚持原有的殡葬改革理念,并在仪式上愈趋简化。由此一来,民众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丧葬仪式的不满便不难理解。可以说,国家的殡葬改革理念和民众的现实生活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紧张状态。并且,随着近三十年来经济条件的好转以及个人权利意识的张扬,这种紧张关系也越来越不易缓解。

时至今日,无论是从满足民众的多元需求,发挥家庭、家族对于优良家风的培育功能,还是从当前国家提倡传统文化的复兴来说,对传统丧葬礼仪进行因革损益从而为时代所用都是可以理解的。时代的发展,也要求丧葬活动的意义体现在国家认同之外,也应给家庭、家族的文化认同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此同时,也更应该尊重并满足人的情感上的需要。那么,一度以“破除千年旧俗”为特征的殡葬改革应当如何对接传统,也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重大命题。会上一些学者的报告,也让笔者不禁对传统应如何因革损益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不得不说学者们对传统丧礼中人文价值的强调,的确凸显了当前殡葬改革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导致人本主义缺失的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殡葬礼仪的重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然多数人都清楚,完全复古照搬照抄传统丧葬礼仪是行不通的,那么当前的殡葬礼仪重建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传统”呢?众所周知,面对传统我们自应秉持“去粗取精,去芜存真”的精神和态度。那么,什么是“粗”和“芜”,什么又是“精”和“真”?对此,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不仅深刻制约着当前殡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府部门的改革思维。

比如,对于《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来说,殡葬业者、学者和民间不止一次呼吁应增加优秀传统丧葬文化传承的内容,但相关建议却并未被完全采纳。对于这一点,政府部门并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在殡葬理念上和传统的巨大差异,导致政府部门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维持住几十年来的以经济节俭为主要特征的殡葬改革成果。显然,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对何为优秀丧葬传统的认知上缺乏明确共识,使得政府部门意识到在相关问题上一旦拿捏不准则很有可能会引起反弹,数十年来的改革成果会“付诸东流”。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我们在什么是优秀的传统丧葬文化等基本问题上言说不清,将直接影响政府部门是否能够给“传统”留有空间以及留有多大空间。

此外,在这次会议上,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在汇报时,曾结合自己的调查向与会者提出一个非常有震撼力的问题:即当占人口极少数的学者们“发思古之幽情”想方设法来复兴甚至全面回归儒家丧葬礼仪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占了人口90%多的、在现代社会中孤独感十足的社会民众,他们的头脑中想的又是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三四十年后的中国大陆社会,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这位女博士生的问题很直接,也很有质疑的勇气。这其实也为殡葬改革对接传统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传统丧礼的传承一定要与现实相适应,或者说要“接地气”。儒家传统的丧葬礼仪确实不失其时代价值,但毕竟当前的中国大陆处于一个文化断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如何做到传统与现实的有效接榫?如果不考虑到社会现实和广大民众的内心需求,传统丧葬礼仪的复兴将会流于部分文人雅士们的孤芳自赏、自我玩味,其范围和前景也是可想而知的。

研讨会上,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台湾地区学者介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丧葬礼俗的报告。其中,新加坡华人对传统孝服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了现代版的“五服”制度。从中不难看出,尽管海外华人保留了很多的殡葬文化传统,但其自身也是一直处在不断地因革损益之中的。

笔者一直认为,当代中国殡葬改革的活力在民间和基层。只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制度空间,传统的或者经过一番变革后的丧葬礼仪再现于世人面前并不是不可能。笔者数年前在广西南宁市殡仪馆调研时,便曾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服务项目。壮族的丧葬传统中一直有佛教信仰的影响,即使到了现在,这一影响还在。近年来,南宁市殡仪馆根据这一传统推出了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新式服务项目。即经过较为复杂的技术控制,将逝者的头盖骨部位烧制成为一个“佛头”状存留物。与此同时,殡仪馆积极地引导民众放弃其它骨灰。南宁市殡仪馆推出的这一项目,既尊重了民众的传统意愿,又推动了当地的殡葬改革,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创新。对于民间和基层组织的这种创造活力,是不可小视的。

南宁市殡仪馆在推出这一项目时,自然也有经济上的考量。这一服务项目,属于选择性项目。可以说,只要政策允许,殡葬服务单位对传统丧葬礼俗完全可以推陈出新。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显然也要注意矫枉过正。

笔者曾在2011年11月随同事到台湾地区调研殡葬服务。期间便颇受触动。实在没有想到现代化程度远超大陆的台湾地区,传统的殡葬礼仪竟然保留的如此完整。台湾地区的殡葬服务既讲求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力图有所创新。精致化的殡葬服务、人文化的后续关怀,处处体现着台湾地区殡葬服务的高水准。对于殡葬服务公司来说,殡葬服务项目的开展尽管个中不乏利益驱使的因素,但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尊严和严肃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观大陆地区的殡仪馆,殡葬服务的开展仍相对有限,服务水准也相对较低,显然台湾地区殡葬服务的精致化对提高大陆地区殡葬服务水准来说具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不过,台湾地区的殡仪服务并不是不存在问题。台湾地区的纳骨塔价格不高,一般家庭都能承担,但是在殡葬礼仪的花费上显然是个大头。为了赚取利润,殡仪服务公司将丧葬礼仪尽量精细化、繁琐化。由此一来,民众的花费便越来越多。比如,在生活节奏快速运转的当代社会,殡葬礼仪公司推出的许多项目逝者亲属并不能亲力亲为,只能由服务人员代为办理。在这一过程之中,逝者亲属基本上是不在场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某礼仪公司的职工在交流时说尽管目前项目已很多了,但还在为细化礼仪而翻阅经典文献。

可以说,台湾地区的殡葬礼仪的确够“传统”,但这种精细化的礼仪也未免有些走过了头。了解台湾地区殡葬业的人士曾多次言及,在台湾地区并不存在“葬不起”的问题,而是存在“殡不起”的问题。台湾地区的事例提醒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制度空间,传统的礼仪并不是不能复兴甚至回归。但是,这不免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显然,那也是不足取的。

总之,传统的丧葬礼仪文化,的确是构建现代殡葬礼仪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并且,这一资源本身在部分民间地区仍然有着比较广泛的基础。因此,如何汲取传统的文化资源为现代所用,如何实现当代殡葬改革与传统的有效对接,显然需要政府部门、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和多方尝试。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前的殡葬改革已进入深化期,对于殡葬改革的理念、目的、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认识,或许可能对下一步殡葬事业的发展更为有益。对此,学术界正可以一展身手。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对于学术界而言,也要多和殡葬业界合作,从书斋中走向社会、走向民间,多做调研考察,这样可能对实际问题的把握和建议会更为深切一些。习近平总书记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或许,这同样地适应于有志于推动殡葬改革现状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

天津丧葬文化

先说老天津丧事步骤仪式,祖祖辈辈相传可是很有条理步骤的。

首先从去世到下葬都要由“白事知宾”来安排,这里的白事知宾,在天津习惯称之为“大了”,按照天津老例,全由他来安排,简单来说共有六步:

第一步:“倒头”

倒头就是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就从原来躺的床上换到另外准备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意思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怕不吉利且趁病人还没咽气,然后将寿衣给他穿好,这里大概意思就是去世也要体体面面。

第二步:小殓

病人咽气后,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殓”。

第三步:报丧

报丧大意就是给至亲好友送信,来瞻谒遗容(看最后一面)。

第四步: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

开具”殃榜”,说明择何是入殓等,亲属人等穿孝、戴孝,置办棺材,搭丧棚、设灵堂、停灵等。

第五步:圆坟

火化的第三天,参加圆坟的亲友依然着孝服去殡仪馆取骨灰,殡仪馆一般都有圆坟的场地,也有专业人员或非专业人员指点,一般家属都会给这些人员一些钱和香烟,亲友们把骨灰盒放好,要点燃整股的香,还要烧纸钱、上供品,所有晚辈按照备份磕四个头(或鞠躬),然后烧掉死者的遗物。最后将骨灰暂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存放处,至此葬礼基本结束。

这里小编还要说一下关于下葬。天津有不少公墓,对于墓地的选择,大家都很看重。

据悉,天津光公墓就有44家,其中14家是天津市民政局审批的,还有各区县审批的公益性公墓,以及天津周边的公益性,经营性公墓。

比较有名气的有永安陵公墓,永定塔陵,天福陵园,玉佛寺寝宫,王庆坨公墓,长青公墓,天津憩园、万佛园、元宝山庄陵园、天津东华林公墓、天津怡静园 、西城寝园、德慈塔陵、永安公墓、东华林自然生态陵园、万松公墓等。

在这里天津人会根据自己家的条件、经济实力来选择。

再往前说,老天津在没有火葬之前也有两种下葬方式,一种是挖穴深埋,填土后堆成坟头,叫“下葬”

穴位由阴阳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坟坑,内铺黄缎子、撒五谷杂粮,为了驱邪。棺材入土后,孝子把幡插在坟头上,说是后辈可升官发财的意思。

另一种是棺材埋到地下,外面四周扎苇把、随形培士,叫“浮厝”(cuò,俗称丘子。即用砖石将棺木围砌于地上,暂不入土归葬),这种方式只限于一些客死天津的人,以便迁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较薄、较轻,称为“行棺”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绿色生态殡葬,且有很多安葬形式,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海葬等。

骨灰海葬是指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这种安葬方式是将骨灰由长久存放逐步过渡到人生魂归自然的新途径,是丧俗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也是这几年天津市民比较推崇的葬法,寓意着回归自然

骨灰树葬是指天津憩园提供的可降解骨灰坛、可降解骨灰坛外袋和安葬祭祀用的鲜花,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安葬在植树区中。

骨灰花葬是一种生态安葬方式,将逝者骨灰集中安葬在可降解的花坛内,3个月内骨灰将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让逝者安详地回归大地。”

而为进一步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国家也大力推广这种埋葬方式。

近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还印发了关于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的通知,对参与不保留骨灰和标志物的节地生态安葬承办人进行奖补,具体标准为:

1.对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承办人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奖励;

2.对火化后直接选择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承办人再补贴每具骨灰142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遗体运送、遗体火化、遗体冷存)。

民政部门为奖补金的发放部门,奖补工作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

津南区开展殡葬用品市场治理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范围内形成文明祭祀的良好风尚,近日,津南区民政局联合津南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民政及综合执法人员,开展寒衣节殡葬用品市场治理联合执法。

联合执法组一行深入农贸摊群市场、寿衣店及各小区超市等重点场所,对销售违禁殡葬用品、迷信印刷品等行为进行重点检查。据了解,此次殡葬用品市场专项检查范围覆盖全区各街镇重点殡葬服务场所,进一步规范全区殡葬用品市场秩序。

天津殡葬流程

方法/步骤

在老人烟气之前,要请大了(liao三声)负责整套丧葬仪式的布置安排及调遣。

小殓

直系亲属站立老人两旁,开始进行小殓(为老人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穿寿衣,在穿寿衣的同时,两旁儿女的眼泪不可以滴到寿衣上。

天津殡葬流程

寿衣

天津办丧事的寿衣一般男性共穿七件布质单裤褂一身,绸质月色上有小圆寿字的棉袄裤一身,蓝色绸质寿字长袍一件,绣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 件。上衣都没有领子,不钉扣绊,头上戴红缨子官帽,脚穿朝靴,内有棉袜子,戴朝珠。女性也是七件,内穿布裤褂、棉裤袄、大棉袄、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 绣花,头戴凤冠,披霞帔,还要莲花坠一个、如意簪一支、九连环一个、镶珍珠耳环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凤冠有用点翠珠花的,九连环有用檀香木制的,这种 排场也不过是显示其阔绰,别无涵意。再就是所谓“铺金盖银”。黄色绸子寿字棉褥子一件,白绸子寿字寝单一件,另备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红绿绸绣花平金,上绣海水江牙(涯),分七云、九云,云越多价钱越贵。海被上边有一圆孔,可将死人脸部露出,上再敷陀罗被一件(用黄色绸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纹等),再就是 头枕、脚枕,都用黄绸子作成,立体、浮贴莲花,并用各色绫子包镶在莲花瓣上。女姓寿衣则为汉装,也有的按清宫皇后服饰扮装。

天津殡葬流程

倒头或叫入殓

穿好寿衣并待老人即将咽气时,由床上抬到吉祥板(俗称床板)上,脚要顶墙,墙上面要挂纱帘。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在杠房租赁冷藏棺来停放,避免尸体腐 烂,然后由大了在亡灵口中放一枚金钱,为了是让死者顺利地渡过冥河,冥河上有舟子负责撑船,亡灵口含的钱就是付给冥河舟子的船费,另有说法是投胎的时候要 给孟婆的汤钱。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在其脚下放两捆整打的烧纸,还要在海被的四个角上放四枚钱币,在左手放一个金元宝,右手放一个银元宝。

天津殡葬流程

灵堂布置

亡灵头前摆放供桌,上面正中央放亡灵的遗像,右边放狭食罐子(亡灵的饭碗),在前面正中央摆放香炉,里面点3只香,快烧完时再点燃3只,两旁为可以 烧48小时的白蜡,以及贡品,最前面放一只油灯,不可以熄灭,供桌前面放一个火盆,供孝子贤孙为亡灵烧钱所用,亡灵腿两边摆放直系亲属敬献的花篮,(所有 花篮或花圈应该挂黑色挽联,右边为上款一般写父亲大人千古或母亲大人千古,左边为落款一般为晚辈xx敬挽)要按照辈分排列,还要摆放纸活童男童女,和两捆 卷好的烧纸。屋里所有镜子、悬挂的字画、箱柜上的铜活全用白单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摆的带有彩花的摆设都转向后面。所有房间的灯不可以关闭。

天津殡葬流程

孝服

儿女亲友要穿孝服(一般是在亡灵咽气前买的,也可以请邻居街坊一起手工缝制)男子着孝帽子,帽子上有金钱及麻绳(男左女右)孝裤子,裤带(系在孝裤 上),腰带(系在上衣外面),腿带子(系在孝裤腿上)黑纱(男左女右)女婿们佩戴白纱,有的地方穿孝还要有绷鞋步,女性没有孝帽子,要带头带子,包裹在前 额上,后面两根带子要过腰,未婚女性佩戴短头带,并且头带上有花楞,孙(女)辈分的要分别在孝帽子,黑纱或绷鞋布上的正中位置佩戴一枚红绒球,外孙(女) 辈分的要将红绒球佩戴在偏边,曾孙辈分的红绒球应为两枚。孝服材料为粗白布,女婿们的孝服为漂白布。其他非亲属关系的吊唁者,只佩戴一只黑纱,所有第3天 准备到火化场送行的吊唁者都要在胸前佩戴白花。

天津殡葬流程

门前布置

请杠房(棚铺)师傅在门前搭棚,棚子内点长明灯,不可关闭,还可以摆放一些整打的烧纸,还有纸牛纸马(死者男性要扎纸马,女性要扎纸牛)死者年龄超 过60岁还要有一抬纸轿,棚子内也可以供亲友们休息。大门两旁摆放旁系亲属和其他亲朋好友敬献的花篮和花圈,门前立挑钱纸(在白蜡木杆上头装白铜如意钩, 挂上刻有钱印的白纸一缕上,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为男性或凹形为女姓。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放置)大门旁边的墙上要贴 门报上书“恕报不周 x宅之丧”字样,来通知别人家中正在办丧事,意思是请宽恕我们没有及时通知您,事情没有考虑周全,多担待的意思。门前还要点长明灯,一般都是普通灯泡,也是不可关闭 。

天津殡葬流程

烧纸

烧纸为长方形草纸,上面用月子以横7竖5的排列方式刻上钱印,钱印轮廓要清晰可见,横着将每张烧纸卷起时,钱印要鼓起。

(在阴间每个钱印面值为35银钱,每张烧纸的面值为1225银钱7×5=35,35×35=1225)老人咽气的时候由儿女在火盆内烧几张烧纸打 路,使亡灵能够顺利通过鬼门关,然后每6小时烧一次(6点和12点)并且口中要念叨爸爸(妈妈)拿钱啦,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吉祥话。

天津殡葬流程

念经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请4棚经,即僧道禅尼来念,没有条件的可以请师傅经,一般都是杠房师傅代念,不过念的绝对是正经经文并非相声版本。

一般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地藏菩萨本愿经》《阿弥陀经》《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等经文来为亡灵超度。

天津殡葬流程

行礼

在亡灵头前行礼,所有直系和旁系的晚辈行大礼,磕4个头,同时杠房师傅叫号“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再叩首”直系晚辈行礼后要跪在亡灵两旁陪礼。旁系晚辈给亡灵叩首时,亡灵两旁的所有直系晚辈应陪叩4个头,小辈给亡灵叩头时候,只有直系小辈陪叩。

所有朋友以及街坊邻居行礼鞠躬礼,鞠4个躬,同时杠房师傅叫号“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再鞠躬,孝子谢礼”此时跪在亡灵两旁的所有直系亲属应磕1个头还礼。所有晚辈在接待自己前来吊唁的朋友时,应立即出门迎接,并且下跪磕1个头表示感谢人家。

天津殡葬流程

吃饭

丧事吃饭也很有说法,不可以吃饼类,如烙饼,烧饼,煎饼,馅饼等等,也不可以吃条状食物,如面条,粉丝等等,只可以吃馒头或米饭,主要以馒头为主。 然后炖一锅肉,供大家吃 但是第3天亡灵火化后,办丧事的主家应该大排宴席款待所有吊唁者,可以请厨师来到家中料理或者到饭店宴请大家,主食依然是馒头或米饭。

天津殡葬流程

送路

倒头的转天晚上9点或者10点进行送路仪式,仪式第一项为开光,所有亲属站在一旁观看,由杠房师傅代理,用棉花沾酒精擦拭亡灵的眼睛耳朵和嘴,开眼 光开耳光和开嘴光,接下来是开全光,开光时杠房师傅要念吉祥话,开光结束后杠房师傅会询问亲属是否满意,然后用一面小镜子由亡灵头部照到脚部,让亡灵自己 “看”一遍,最后把小镜子摔碎。第二项就是送路,由亲朋好友搭着纸牛纸马,纸轿子,童男童女,和一部分花篮花圈,其他人都拿着一只点燃的香,同时还要念 经,一起浩浩荡荡来到十字路口或大路上,然后点燃所有纸活和花圈,全晚辈按照辈分跪列两个纵向,面向火堆磕4个头,然后从另一条路回到灵堂,回灵堂的途 中,所有的人不可以回头观看,更不可以望向火堆。送路的时候天上最好有星光和月光,那么亡灵可以顺利的通过望乡台。

天津殡葬流程

辞灵和出殡

送路的转天早上就要出殡了,如果送路之前没有进行开光仪式,那么出殡之前进行也可以,所有准备参加出殡的人员每人拿一个小馒头和一枚硬币,亡灵的长 子(女)扛着写有“西方接引”的阴魂幡,儿媳(或女婿)双手托着骨灰盒,长孙(女)双手拖着亡灵的遗像,亡灵的次子(女)手持“哭丧棒”所有准备参加出殡 的晚辈在跟在后面走出门外,在出门之后有亲朋好友在灵堂燃放鞭炮,其他留守在门前按照辈分面对面跪为两个纵向,男女各一个纵向,长子面前放一个用红纸包裹 的砖头,手里拿一个泥碗或普通饭碗,当杠房师傅们将亡灵抬出大门时候,长子将泥碗摔碎在砖头上,口念“爸爸(妈妈)留财”,然后全体晚辈磕4个头,直系亲 属跟随着棺材一起上灵车。

其他亲朋好友上其他车辆,一同开往殡仪馆,途中过地道,过路口,上桥下桥的时候坐在灵车里面的亲属要撒买路钱(白纸钱和花瓣)。

到了殡仪馆首先亡灵的长子持《居民死亡殡葬证》办理火化手续,然后所有亲属来到悼念大厅进行悼念仪式,奏响哀乐全体人员默哀,默哀完毕后缓缓围绕亡 灵一圈告别。最后所有人员来到殡仪馆的焚化园焚化剩下的花圈花篮,同时所有晚辈下跪磕4个头,全体人员将手中的小馒头和硬币以及胸前的白花掷向焚化园,所 有不参加圆坟的人员斯扯自己身上的孝服也投向焚化园。所有人回到家后,有人在门前点起火盆,所有人迈过火盆,然后拿一个小的糖馒头和一块冰糖吃掉。

天津殡葬流程

圆坟

火化的第3天,参加园坟的亲友依然着孝服去殡仪馆取骨灰,殡仪馆一般都有圆坟的场地,也有专业人员或非专业人员指点,一般家属都会给这些人员一些钱 和香烟,亲友们把骨灰盒放好,要点燃整股的香,还要烧纸钱、上供品,所有晚辈按照备份磕4个头(或鞠躬),然后烧掉死者的遗物,并由死者未婚的孙子和孙女 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进行“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 愁钱花,最后燃放鞭炮。圆坟后,将骨灰暂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存放处,至此葬礼基本结束。

天津殡葬流程

烧期(七)纸

死者的直系和旁系亲属每隔7天的晚上烧一次纸,共烧7次 地点在十字路口或大路上,最好还是有星光和月光。

天津殡葬流程

天津:有序恢复现场祭扫等殡葬服务

日前,天津市民政局发布《关于有序恢复殡葬服务的通告》,按照民政部有关要求,我市将有序恢复守灵、告别、现场祭扫等殡葬服务。

天津恢复殡葬服务

关于有序恢复殡葬服务的通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复工复产的决策部署,按照民政部《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恢复殡葬服务秩序的通知》要求,现就本市有序恢复殡葬服务秩序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坚持丧事简办,避免人员聚集。 各级民政部门,各殡葬服务机构要继续引导群众从简办丧,尽量减少守灵、告别和送葬等人员聚集活动人数。

二、有序恢复守灵、告别、现场祭扫等殡葬服务  各级殡葬服务机构要健全疫情防控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具体防控和服务方案,有序恢复守灵、告别、祭扫等殡葬服务,要加强工作人员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引导,落实体温检测、健康扫描等防控措施要求。

三、进入殡葬服务机构人员需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服从工作人员引导,如遇限流需要排队,应保持间距,耐心等候,防止集聚。

希望广大市民继续理解和配合,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来源:天津市民政局

殡仪服务内容

殡仪服务内容

殡仪服务内容

(1)业务洽谈,针对具体殡葬服务项目、内容、费用等事项进行洽谈协商。

(2)根据家属需求提供遗体运送、冷藏存放、火化手续办理、殡仪全程服务、灵堂布置、骨灰盒和丧葬用品销售等服务;

(3)个性策划服务,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对殡葬活动的形式、内容、流程、时间等进行全面规划的过程;

(4)全天候入户服务:进行入户布置灵堂、礼仪服务、代购丧葬用品等服务;

(5)业务办理需要提供承办亲属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亡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死亡证。

注:为减少家属等待时间,部分殡仪服务站可办理殡仪馆火化业务手续。

殡仪馆业务办理流程

殡仪馆业务办理流程
(1)殡仪车进馆,馆内接收遗体;

(2)业务厅或服务站办理火化手续。办理业务时需在服务窗口出示的证件:亡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亡人家属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卫生部门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公安局开具的“尸体处理通知单”原件;家属凭以上证件在业务厅进行服务洽谈,选择火化炉、礼堂告别等服务项目;

(3)追悼告别;(4)遗体火化;(5)凭相关单据领取骨灰;

(6)持《火化证》、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办理骨灰安放业务。

治理殡葬陋俗,天津走在全国前列!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相信不少人还可以见到在马路上烧纸钱的现象。一团团浓烟漂在空中,污染环境、阻塞交通。更有甚者,未等火灭,人已不见,留下安全隐患。

  亲人逝去时,在小区里搭设灵棚、摆放纸牛纸马,吹打念经“送路”;清明期间在马路中间烧纸钱祭奠,这些殡葬、祭扫中的不文明行为在《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过程中,引起了各方热议。

  有的人认为,这些都是传统习俗,不应该禁止。但更多人表示,传统习俗里也有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这些“打着继承传统旗号、行着不文明事”的陋习,不仅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周围人正常生活,也使一些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与现代社会文明背道而驰。

  5月1日起施行的《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此作出规定。第七十二条明确,在殡葬、祭扫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一)在公共区域摆放纸牛、纸马等迷信用品,搭设灵棚,吹打念经,“送路”的;(二)在道路、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区域焚烧纸牛、纸马、冥币等迷信用品或者花圈、花篮等丧葬用品的。

  殡葬陋习也要从“源头”治理。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予以没收,并处制造、销售金额三倍的罚款。

  祭奠逝者,“走心”比形式更重要。我市已积极开展鲜花祭祀、网上祭祀、植树祭祀等,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敬一杯酒等更加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而平时常回家看看,多照料亲人,多关心老人;老人逝去后,从简办丧、文明祭奠,才能真正让逝者欣慰、生者无憾。

天津市殡仪设施布局新设想:5公里为半径殡仪服务

规划师的民生设计图每一件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市规划部门编制完成的《天津市民政设施布局规划》《天津市殡仪服务设施选址规划》等有关“人生最后一站”的规划,制定殡仪服务中心设计模式,优化全市殡仪设施布局,提出了5公里左右的殡仪服务半径的设想。

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天津市全市累计亡故人口约75万人。主要承担殡仪殡葬工作的设施是天津市的第一、二、三殡仪馆,随着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迅猛增加,三个殡仪馆已远远满足不了市民对于殡仪殡葬业务的需求。

调整优化后,在中心城区建设典型殡仪服务中心包括:遗体存放、守灵吊唁、告别及相关业务办理和配套服务功能,这些设计模式主要运用在中心城区的殡仪服务中心和小型殡仪服务站的建筑设计中。中心配套服务区,主要是提供一些殡仪服务的相关工作,例如为一些需要陪伴的亲属提供住宿,销售一些殡仪服务用品,还有一些餐饮等。实际就是将场地周边和殡仪相关的一些功能更加规范化,更加有秩序。

环外地区在典型的殡仪服务中心建筑模式基础上,新增一些内容就可作为环外地区大型综合的殡仪服务中心,其内容还包括:火化、骨灰存放、祭祀等功能。

目前的天津市第一二三殡仪馆的改造设计,已按照上述设计模式执行改造建设中。规划提出在现状28处殡仪设施的基础上,保留6处,改造4处,扩建新建8处,最终形成“更均衡、更实在、少干扰、便实施”的全市殡仪服务设施布局模式。

考虑服务人口和距离尽量均衡,新的规划布局能够满足全市中心城区每一处居民的需求,提出了5公里左右的殡仪服务半径;挖潜改造或周边扩建相结合,充分充足地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现状的建筑进行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尽量减少周边影响,利用边缘地带或有效隔离,减少对市民工作生活的影响。选择考虑交通条件利于疏导,无对外干扰。全市殡仪服务设施重新布局后,可以为市民就近提供殡仪服务场所。